从学员的收获看李中莹老师的教练技术之-精准教练

 惟瑞居士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16-04-26 00:39,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说说:对于李中莹老师的了解,我仅仅是听过他NLP及格执行师的录音,当时感觉最大的就是“系统”无处不在。   而今看到“精准教练”这个概念,颇有失望之感。  原本以为可以李老师可以脱离NLP创出自己的一套课程体系,例如:安东尼罗宾研究NLP之后创立了NAC一样。    也许是国内太需要这方面的创新人才了。   单从学员的学习心得来看,也没看出课程有什么含金量,也就是做了好几种课程的融合和删减。 待有机会希望可以去现场听听。 



透过之前"简快"学问的系统学习和轻松教与学的杭州结缘,我自己对李中莹老师的学问已经有比较深刻的认知和应用,但透过四天聆听李中莹老师"精准教练"的解读和演绎,对李老师的学问有了更广泛的学习,同时对教练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二期11组李尚峰 第一天分享:

今天作为5天学习的第1天,李老师重点讲解了精准教练的核心概念,这对于我之前未系统学习教练技术的学员来说,受益匪浅:

1、学习了精准教练的定义,李老师特别强调了"优雅"一词,这是一个非常感性的词语,它体现了一种和谐,一种气质,非先天而生,而是从文化的陶冶中产生,李老师说,精准教练是"走心"的学问,所以,我的感悟就是,精准教练的优雅来自身心合一的状态。

2、在今天上午的学习中,有一个关键点是李老师对"精准"两字的解读,让我一下子对这么学问有了一个立体的认知,李老师认为,精准的来源有三个方面:1)所有目标的前提是价值需求,2)每个人只被他本人的价值需求所驱动,3)每个人都有相同的终极价值需求。

精准,是因为你拨动的对方的心弦,对方因此而产生一份良好的感觉,进而有了改变的意愿或动力,故产生了教练的效果。

3、在精准教练的技术守则中,李老师从自身修炼的4个守则、面对学员的4个原则,以及30条精准指引,特别是在解读过程中,让我感受到李中莹老师对本学问秉持着一份系统性和严谨性,同时透露出李老师的一种开拓精神。这对我个人而言,有一份很大的鞭策与启发。

4、在下午学习中,李老师重点讲了目标。有两点受启发:1)目标与我,谁是主人?目标是为谁服务的?我们常常把目标凌驾在自己之上,成为生活的主人,为谁辛苦为谁忙?忽略自己才是主人,忽略轻松满足成功快乐才是人生追求的终极价值。2)要辛苦才能赚到的钱就不是应该赚的钱,我们从不允许自己用更轻松的方法去赚钱。这里面有一个思维的误区,我们常常陷入其中而不知。

5、在TED的分享中,我也从李珂老师、王敏老师的分享中收获良多,对软培训、气场的核心理念有了一个接触,感谢两位老师的分享。


 

二期11组李尚峰 第二天分享:

今天李老师基本上都在讲授"目标",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李老师演绎开来,又有另一番的味道:

1、很多人有了目标,就把焦点放在"做"上,把"达到"目标作为最重要的,因为不注重效果,而忘记了"达到"是为了目标而服务的,同时目标又是为了"我"而服务的。这一点,与昨天关于"目标VS我"谁是主人的讨论又更深入一层。

比如,对于我们很多人而言,人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金钱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上帝。人们从小开始,就被培养成如何成为成功者,而成功者的唯一标志就是金钱。人们完全忘记了:赚钱本来是为了你需要的东西,一旦你获得了你需要的,金钱就变得毫无意义。人们为金钱而金钱。手段成为了目的。赚多少钱,成了目的,而人的一生,真正的目的是要达成什么样的人。为了达成什么样的人,当然需要金钱,需要别的什么,然而,都是手段,都是为了要达成你那个终极的目的,而不是反过来:为了要赚钱,你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可是,很多人颠倒了这种关系,就像我们常常从社会新闻里看到的悲剧:遭遇抢劫时,为了保护自己口袋里的几百块钱甚至几块钱,不惜以死相拼。

2、在小组讨论中,我也对"谁是主人"这一话题有了新的体悟,其实,我们讨论的"目标"只是一个泛指,可以具体到生存目标、生活目标、生命目标,就"谁是主人"而言,我觉得,

1)生存目标,我为之服务,为了活下去,被迫无奈;-本我

2)生活目标,为我服务,为了活的更好,有所选择;-自我

3)生命目标,我为之服务,活的意义,使命必达;-超我

李中莹老师的核心弟子全仁教育创办人宋洋老师曾经分享过一个观点:内修生命,外修使命。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精辟的总结,整合了人生的三层目标。

3、关于解困三句话中,在一条时间线中,演绎人生的恩怨情仇,立足现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于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李老师分析到,很多人总想搞清楚、搞明白过去,把过往的创伤、家庭的问题梳理清楚,才能往前走。李老师点评道:你有这么多创伤,这么多问题,但明天你还想活吗?还能活下去吗?显然,带着伤、带着痛,也依然可以活着,把筹码放在未来吧。我觉得,很多人,之所以聚焦过去,是因为TA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希望,反正闲着也闲着,不如给自己整点事吧?!

生为人,必有痛。如何面对痛,确是每个人的课题。有些人,痛不欲生,有些人,痛并快乐着。其中的一个转换就是:觉知。所谓的修行,不是逃避痛、消除痛,而是带着觉知去体验痛,穿越痛,并从中获得一份自在,正如《心经》所言"观自在……度一切苦厄"。


 

二期11组李尚峰 第三天分享:

今天上午,李中莹老师透过个人的经历,引导出我们学习的主题:人生的意义。

1、回答人生的意义,如果从哲学层面来回答,肯定会形而上,高大上,李老师透过三个层面:家族系统的有效延续、人生的成功快乐、每天每件事更多的轻松满足,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此。这种回答,不谈玄不谈空,让人感觉非常落地和务实,这是让人感到非常贴心的话。之前,我总是站在出世间的角度来看李老师的学问,觉得李老师的学问还不够究竟,因为在世俗的层面,"轻松满足成功快乐"的虽然可以称作成功的人生,然而从出世间的角度看,这种人生仍然隐藏着巨大的缺陷,并没有得到最终的解脱,因为在目标实现之后,快乐非常短暂,很快就有新的目标出现,然后又是在手段的征途上,如此循环,看似前进,实乃原地打转。这也就是佛家所讲:诸行无常!

但是此刻,我忽然觉得,对于99%的普罗大众而言,他们根本不考虑什么出世间,他们觉得过好今生就非常不错了,所谓的今生来世、因果轮回,很多人宁可信其无,也不愿信其有。随顺众生吧!因此,李老师学问的口号"轻松满足成功快乐"对于99%的人而言,就是他们的人生追求。足矣,毕竟众生难度。能帮助人有成功快乐的人生,李老师的学问已经是功德无量了。

同时,李老师又从系统的层面——有效延续,填补了个体追求的片面性、自私性。从这个角度而言,李老师所说的"天法"是为"人法"服务的,换句话说,李老师的学问是立足于"人法"的,当"人法"不足够解决现实问题时,才会从"天法"寻求支持。

2、什么是"天法",李老师引入一个"系统动力"的概念,并做了一些解读,事实上,系统动力是一个非常复杂庞大的、不可思议的自然规律,是道的层面,可以用《周易》的"易"来解读系统动力:不易、简易、变易,可以用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解释系统动力,可以用心理学的"集体潜意识"来解释系统动力,或肯威尔伯的"法界"来解释系统动力……其实用什么来解释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人从现象的背后,看到未知的领域,并能谦卑与臣服,从而获得轻松满足,这才是关键。学问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人生服务,为成功快乐而服务。

3、对于人法,李中莹老师同时演绎了"生命的传承",李老师认为,人生最重要的关系顺序是:与本人的关系→与伴侣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照顾好自己的人,才有能力照顾好他人,也从另一个角度来孝顺父母,也更有力量支持系统的有效延续(孩子),李老师的解读引发了我们对"慈""孝"的深刻反思。何谓"孝",真正的孝是光宗耀祖,让父母安心;何谓"慈",真正的慈是帮助孩子培养出来能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虽然慈孝的道理,历代古大德也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但李中莹老师用超现代、通俗的方式说出来,作为普罗大众,就非常容易接受和被触动。

4、今天的学习中,还有一点比较落地的就是辅导练习。李老师分享到,人生的一切烦恼皆来自于"我执",我执,小乘佛法认为这是痛苦的根源,是轮回的原因。什么是我执呢,李老师用通俗的方式说,就是"不愿改变",而所有的改变都是来自与关于人事物关系的改变!那么人为什么不愿改变呢,因为有扭曲的三观,为此李老师引导大家做了长大长高+借历代父母法,让我们获益良多。这进一步验证了30条指引中所说"内心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佛曰,一切唯心造!

5、在下午,李老师还讲授了在教练辅导工作中碰到的3种常见的心理问题:与父母关系、成长的创伤和扭曲的三观,并对此做了精彩的演绎,道理深奥,技法简快,名副其实!

由于时间关系,先分享到这里,感谢李中莹老师精彩演绎!同时也感谢罗秋兰老师、池海老师的精彩分享。



 

二期11组李尚峰 第四天分享:

今天在早餐厅与李中莹老师偶遇,老师说起了我昨天晚上分享的对老师学问的一份体会,特别提到道与术的问题、如何落地的问题,并在今天课堂上和大家分享了老师对学问的一种立场和态度,让我有了一份新的体悟。

道与术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道就是道理,就是规律,术就是技术,就是方法。有道无术,魂不附体,只能坐而论道,束手无策,无法行动;有术无道,体不附魂,只能手忙脚乱,乱创乱试,事倍功半。所以,当昨天李老师讲授"系统动力"的时候,我感觉,在一定意义,李老师当前的学问是"有方法的道和能够承载道的术"。

当然,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就真的是大道理吗?真的有道无术吗?否也!以《论语》为例,它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言行录,情景化、故事化、理论化,其中暗藏为人处事的千万哲学,古大德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绝非虚言。但由于文言文的限制,加上批林批孔的影响,以及当代教育理念的局限,导致今天的人们对"儒释道"产生了严重的偏见。

因此,从当下的现实角度而言,李中莹老师的学问理念和体系对于当前彷徨的普罗大众而言,确是非常及时和有效的,因为它通俗易懂、简单快捷,为当今忙碌的人们所必须。李老师说他是"信差",传播好学问,在这次的学习中,让我清楚的看到了李老师对自己清晰的定位。

在李老师看来,好学问的标准有三:1、能帮助人轻松满足成功快乐,2、必须符合三赢(你好我好大家好),3、必须易学、易懂,易取得效果。

在前三天的课程中,李老师其实也讲授了其学问中的"道",今天,就开始了"术"的传授。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术"绝对的必须的,很多人来学习就是为了"术",包括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期待,希望能学会一招半式,以后走江湖时,能有几招防身。

今天李老师给我们介绍的术,可以说是做教练走江湖的杀手锏,一是理解层次,二是先跟后带。对于我而言,这两招是熟悉而又陌生的技巧:熟悉是因为它太常见了,翻开NLP书籍、简快课程等,都可以看到这两个技巧,陌生是因为听完李老师讲解,并亲自做练习的时候,发现自己在理解上存在诸多盲点,在练习中存在诸多障碍。

为什么会是这样?我的觉察是,自己对这两个技巧一是没有深刻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运用起来肯定会瞻前不顾后;二是没有经常运用,术,无它,熟练耳!经过无数次的练习,自然熟能生巧,暗含道妙,术与道,本是一体,何来对立?看看李中莹老师的个案PK,李老师为什么能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呢?因为是以不变应万变,看似在演示技巧,其实是以道驭术。

李老师常说,希望学员能够超越自己。我们从中能感受到李老师的一份谦卑,同时我们也能从中获取一份自信,因为在道的层面,已经无所谓超越。

今天还有一份收获就是吴文君老师的分享——孩子,我拿什么留给你?非常有意思的一个问题,咋一听,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房子、车子、票子,可是仔细一回味,答案会决然不同。在近古,关于这个问题,答案是"家书",比如著名的《了凡四训》《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这是一笔难以估量的精神财富。而我们现代人,却是注重物质财富,但最多也富不过三代。所以,吴文君老师的呼吁"孩子,我拿什么留给你?"从心理、关系、家庭等角度,唤醒了我们对自己的一种深刻反思,非常感恩吴老师的分享。



 

二期11组李尚峰 第五天分享:

五天的学习,今天已是尾声。

在今天早上的答疑中,李老师分享了他的答疑三板斧:1)你说呢?2)我不知道。3)你还没有回答我问题,你不回答,我也不回答。

我的解读是:

你说呢?——把问题回弹给学员,引发学员的思考,同时从中也能看到学员更深层次的信念。答疑,不是把学员的疑问接过来,老师必须时刻保持镜子的角色,不做"爸爸",也不做"洗衣机",否则,答疑不仅帮助不了学员,反而增加学员的困惑,毕竟照顾好本人的人生,是一个人的权利和责任。

我不知道——这个回答,除了体现老师的谦卑外,至少还有两种种可能:1)学员的问题超出老师的学问领域,毕竟物理的问题,化学老师是回答不了的。2)学员的问题没有任何假设或背景信息,老师通过"不知道"的回答引发学员深入思考自己的问题。

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你不回答我也不回答。——说不出来拿不到,说不清楚做不好,对于内在混乱的人而言,会常常跑题,不去面对自己的关键问题,这种回答,紧扣核心,不依不饶,有时会有力的打破学员的固有模式。

当然,要想运用好以上三种答疑模式,是需要足够的力量和自信的。今天李老师说"有力量才能做到优雅",是的,有力量,不仅仅是技巧和能力,而是内在的合一!

今天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突破限制性信念和语言技巧,也是教练技术最表层的技巧,因为教练的本质是沟通,沟通的本质是关系,关系的核心是连接,连接的方式有语言与非语言。

李老师说,人生本来很简单的,是人把自己搞复杂了。我觉得,人把自己搞复杂的根本原因就是想复杂了,想复杂的原因就是有限制性信念。为此,李老师让我们做一个练习,思考一下:自己人生中有任何不满意、不开心、不如意的事情,在其背后都有限制性信念。

是的,念头一转天地宽。

善与恶、好与坏、成功与失败、黑与白,貌似对立的事物之间,其本质是合一的,所谓的对立,是人想法的对立、信念的局限。

快乐的根源是想法,痛苦的根源还是想法。人就是自己想法的奴隶,除非你带着觉知。《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在妙哉。这是悟的层面,小悟、大悟、大彻大悟,每个人的根性不同。

李老师很少在信念层面引导我们体悟,更多的是在技法层面让我们体验,从体验去改变。今天上午,李老师在课间回应了我对他学问的观察与评论,讲了一个词"快速"!这一点我是认同的,与"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相比,李老师的学问可以体现为三个词"通俗、实用、快速",所以,对很多人而言,你无须有多少的知识储备,无须有多高的理解能力,无须有多深的慧根,就可以快速拿到效果。换句话说,必须要从世间法的角度,才能有效掌握李老师的学问核心。

 

当然,有缘的你,看到我这样长篇分享自己的感悟,一定会感觉到我是一个很理性的人。对此,我自己也是有所觉察的。我在敲打这个字时,我在问自己,再干什么,想表达什么,有什么动机吗?……无它……写这么多,是想把当下的想法留下来,给自己的一个交待,同时也想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

写文章,必须是有感觉,才有味道。在学习过程中的感觉与体悟,稍纵即逝,如果不及时写下来,再去捕捉就很难很难了。所以,非常感谢各位同学在微信群的分享,感谢各位同学在课堂上与老师的各种对话,这些都给我无限的感觉,谢谢各位同学。

在这五天的学习中,非常感谢李中莹老师,李老师虽然70岁了,但每天依然精神抖擞,非常职业、专业的为近200位同学传道、授业、解惑,不厌其烦地引导我们觉悟,这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尊重、敬佩与感恩。

再一次感恩李中莹老师的分享!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培训师工具屋

培训师工具屋V

聚焦你的特长,成为培训师,
感染和帮助到更多人。

30天更新
3335 文章总数
建站天数

最近更新

热门浏览

标签列表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